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2013年第四季度黨課: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要點解讀
發布時間:
2013-09-18
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全會公報發布的第一時間,央視網邀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王遠鴻對公報的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
四大背景下的眾望所歸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幾個大的背景:第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第二,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長后,切換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長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國實現了人均GDP向一萬元高收入國家的邁進,面臨中等收入陷阱,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第三,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進行了累計10萬億的投資,這在拉動當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后繼的影響——比如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的累積等,要消化這些負面影響,結構調整的壓力很大。第四,中國的人口結構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高速增長的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求新的增長動力,成為眾望所歸,人們對國家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很高的期望。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首次出現
這次全會公報的內容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們黨的文件當中,第一次很明確地提出,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尤其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現,而且強調了要“現代化”。這實際上指的是進一步推進政府行政體制的改革,簡單地說就是政府放權,讓市場發揮更重要作用。公報提到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以前的提法是“基礎性作用”。這表明,現在我國把市場放到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強調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內容是,公報特別強調了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這些以前也提過,這次再次提出,原因之一可能是人們此前對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們期待政府在經濟領域放權的同時,在相關政治社會生活,包括社會管理等領域,也能夠有更多的改變,讓民間的呼聲有更通暢的渠道和更好的傳遞方式,與未來政府的執政能力有更好的結合。
體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在公報中,此前外界高度關注的政府職能轉變問題,最終被表述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治理體系,一個叫治理能力。實際上就是首先要建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礎。這個體系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以經濟方面為例,像財政體系,由財政制度、金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構成一個實際上完整的體系。在原來比較好的體系、政策框架前提下,進一步深化,進一步通過一些改革開放,把一些不好的東西給剔除掉。我們只有通過進一步的體制體系的建立,才能為國家的治理能力構建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職能轉變將帶來眼前一亮的東西
政府已經把審批權放下去了,現在在經濟領域,比如投資的審計權等下放得比較多。下一步,只要政府沒有明令禁止不能進入的,都是開放的,都是可以進入的。這是非常大的理念上的變化。還有比如說,商品領域的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下一步準備改革要素領域,包括利率、匯率、資本市場等。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未來八年左右,即到2020年的改革總路線圖,并沒有更多細節。對于細則,國家有關職能部門將陸續推出。相信經過各個部門的不斷努力,以后會看到越來越多讓大家眼睛一亮的東西。
2020年前后真正實現結構轉變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黨和政府一直在強調穩增長和調結構。從大的方面說,第一大結構是內外需結構,要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更多靠內需;第二大結構是內需當中的投資和消費結構,比如讓老百姓更多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減少對投資的依賴。下一步應該通過發展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減少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讓消費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產業結構也要進行調整,總體上保持農業的穩定,減少對二產,尤其是落后二產當中落后的產能,如高污染、高污耗產業,把三產作為發展方向。從拼要素、拼低成本和低價格、消耗環境資源,轉向向科技、向創新要增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使將來的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將來對投資的依賴可能會越來越減少。但在現階段,投資還是相對很關鍵的,所以三中全會勾勒出了到2020年的路線圖,希望在2020年前后真正實現結構的轉變。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提并論
全會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制的根基。“根基”的說法也是第一次提出。另外,公報稱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對民間資本包括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角色,以前叫“重要補充”,現在與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并列的,都是“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資本占整個投資的比重,現在基本占60%,已經超過了公有制經濟。如果政府真正實現放權,民間資本還有進一步提升比例的空間和可能。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一是把限制民間資本進入某些領域的玻璃門和天花板打破;二是要建立約束和保障體制機制,使民間資本有能力、有信心進入這些領域;三是讓民間資本獲得合理的回報。只有做到這三點,民間資本才真的能進入。這一方面非常值得期待。
中國進入活力爆發期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需求是很大的,雖然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趕不上發達國家,但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的創新能力還是得到了很大提升;盡管人口紅利沒有了,但老百姓素質提高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此外,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區域之間要素和產業的轉移空間,是很多發達國家不可企及的。應該說,我們還有很多發展潛力。我們通過改革開放30年,現在要建成更高級、更全面、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我國綜合國力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時,發展理念也在不斷地完善提高,政府宏觀的調控能力、整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在不斷提升和不斷地完善。經過這么多年的培植、萌芽和發展,我國市場的力量越來越強,可以跟政府的力量實現更好的吻合。我們應當有信心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讓兩種力量協作迸發出活力,創造新的奇跡。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