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廉潔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14-01-08
毛澤東的廉潔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回于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后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舍不得的樣子。毛主席行軍中惟一御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并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現在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毛主席的廉潔,在當時是少有的。
周恩來總理——不接受宴請,吃飯自己掏錢。
1958年7月,周恩來總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風塵仆仆,日夜操勞,確實辛苦。時任該縣的縣委書記黨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實在過意不去,就在周總理離開新會的前夕,悄悄地安排為總理設宴送行。宴會地點,就安排在縣委院內的一間小屋里;廚師,就是縣委伙房的灶事員,而且沒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盡管這樣,在吃喝將近結束時,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黨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這樣一頓飯,你請不起,還是讓我出錢,算我請客吧!”周總理隨即示意他的秘書,把300元人民幣交給了縣委的司務長。
朱镕基總理“罷宴”——不離開宴會廳,單獨吃工作餐。
據媒體報道說,一次朱镕基總理開完會,被主人帶到宴會大廳,他穿過擺滿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廳,先是來到他所應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沒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會大廳的一個角落,要設宴人就在這個大宴會廳的一個角落里另擺一桌,由他和他的秘書,吃工作餐。由于朱總理不肯就坐大雅之處,而就坐在眾人的一邊吃工作餐,致使上千賓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溫家寶總理“罷宴”——提前打招呼,謝絕擺宴自個吃。
“十六大”之后,溫家寶總理的第一站到了貴州。在吃飯的問題上,他對自己和隨行人員要求特別的嚴格,謝絕基層同志的宴請。他對個人吃飯有“三條標準”,即:第一,不讓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進食;第二,要求飯菜夠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關于飯菜的質量提出十二個字:“清清淡淡,湯湯水水,熱熱乎乎”。
省委書記自定菜單
一九九六年初,湖南省委書記王茂林帶省委調查組到花垣縣進行調查時,隨身帶著一份自定菜單:一葷一素一湯。每到一地,他就親手將菜單交給負責同志,反復叮囑按菜單備餐就連元宵節那天,也不例外。他的這一舉動,極大地鞭策和鼓舞了當地的干部講廉潔。
董必武的廉潔故事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當時,他家住在北京鐘鼓樓后的一個昔日王府的大院里。院子很大,有花園有水池,很氣派。他的兒女們也都樂意住在這里。由于“高院”離此很遠,每天往返不僅不方便,而且還需要很多人來送文件,花費了不人力物力。董老考慮著搬到離“高院”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盡管當時中南海的房子較為窄舊,但他仍不改初衷。一天晚上,董老和盤托出自己的主意,卻立即遭到尚在讀書的子女們的反對。董老耐心細致地對全家人說:“第一,為我一個人,要有警衛排,要燒鍋爐,要煤,要人跑這么遠送文件,搬到中南海,這些都統一解決了,為國家節省了人力物力。我不該搬嗎?該搬。這二呢?”稍作停頓后,他更深沉地繼續說道:“我上班太遠,要坐很長一段距離的汽車,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節約了一半汽油。我們國家還窮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飯時,還在讀初中的女兒董楚青養成了一種不好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董楚青急于扒飯,三扒兩趕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飯粒在桌上。小楚青丟碗就想跑,結果被董老叫住。“你看看,你看看。”董老連連說道。年歲還小的女兒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著飯粒,默不作聲。一生慣讀詩書的董老馬上聯想起古老的“鋤禾日當午”詩句,繪聲繪色地對女兒說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飯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丟啊。”接著又嚴肅地說:“揀起來吃了。”此后,女兒楚青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個侄孫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見見世面;二是特別想通過他的關系謀得一份較中意的工作。董老一面熱情地接待了侄孫子,一面又對他施以嚴格的要求,在北京逛逛可以,但不準租用小車,更不許在外面暴露與董老的親戚關系。那位侄孫子在北京住了大約一個星期,董老即要求他回家投入生產勞動。臨別的頭一天,董老給侄孫一些路費和小禮物,并把他叫到跟前說:“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們都是供給制,除了個人生活、住宅不成問題外,不能亂開支。你家的困難,主要靠自己克服,實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當地政府。”早就在尋找提出自己想法時機的侄孫子趕忙說道:“你沒錢給我不要緊,那你寫個‘條子’給我,我拿你的‘條子’去找縣政府,很見效。”董老嚴肅地說:“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給你特殊照顧,你要相信地方政府會秉公辦事的。”他語重心長地勉勵年輕的侄孫子要安心農村工作,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不要向政府亂伸手,也不要向他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
沂蒙革命先烈廉潔故事 趙博
趙博同志曾任魯南區黨委書記兼魯南軍區政委。他始終把自己看作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員,從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結核、胃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為了照顧他的身體,上級發給他一瓶魚干油丸,而他卻不肯服用,馬上派人送到醫院,給傷病員補養身體。在一次戰斗后,部隊繳獲了一部分小麥,后勤部門悄悄給趙博留下100公斤,趙博知道后,不講情面,對有關人員進行了嚴厲批評,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給黨校改善生活。有人說他是老一套,他回答:“這個老一套是黨的優良傳統,萬萬不能丟。”
趙博同志有很強的群眾觀念,對違犯群眾利益的行為從不姑息。有一次部隊行軍,經過敵占區青竹湖一帶。他發現身后的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評了警衛員小任,教育他說:“不論在根據地還是在敵占區,都要緊密依靠群眾。”當時有個縣長貪污腐化,群眾影響極壞,經查實后,趙博立即召開區委會議,給予這個縣長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黨籍的處分。
上一個:
下一個: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