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蔡和森
發布時間:
2022-04-07
蔡和森,湖南雙峰人,1895年3月出生于上海。1913年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期間,同毛澤東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期間,他“猛看猛譯”馬克思主義著作,認真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很快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初,他先后致信毛澤東等,明確提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拯救中國與改造世界,要發展中國革命,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共產黨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他第一次旗幟鮮明地稱這個黨為“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對他的主張“深切贊同”。同時,蔡和森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理論、方針及組織原則也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為黨的創建和早期黨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斗爭被法國政府強行遣送回國。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在中共中央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成為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家和宣傳家。1922年6月,他出席黨的二大,參與起草二大宣言,為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作出了貢獻,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2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主編,組織發表并親自撰寫大量文章,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綱領、主張等,揭露和批判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為維護、推動國共合作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大量工作。這期間,他還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探索中國革命基本問題,對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前途、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提出了許多正確觀點。
在黨的三大、四大上,他當選為中央局委員,參與中央領導工作。1925年參與領導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同年10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屆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會后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27年春回國,在5月舉行的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隨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在大革命面臨失敗的危急關頭,蔡和森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行了嚴肅批評,并多次提出應對危局的建議。在黨的八七會議上,他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主張土地革命和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為黨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起了重要作用。會后,他作為中共中央特派員,赴天津參與組建和領導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并任北方局委員、宣傳部部長。9月22日,中共順直省委召開活動分子會議,他在會上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全面總結五大以來黨的經驗教訓。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共六大上,蔡和森認真總結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的經驗教訓,指出中國社會具有不平衡的特點,闡明在農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軍、開辟割據局面的可能性,并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六大后,他回國參與中央領導工作。1928年底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派駐莫斯科。
1931年初,他回國參與中央領導工作,3月被派往廣東工作,擔任中共兩廣省委書記。同年6月因叛徒出賣在香港被捕,隨即被港英當局引渡到廣州。面對國民黨軍警憲兵的種種酷刑,他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同年8月在廣州英勇就義,年僅36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蔡和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