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楊靖宇
發布時間:
2022-03-03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1923年考入開封紡織工業學校。在學校期間,受到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的培養教育,閱讀進步書刊,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受中共河南黨組織派遣,回到家鄉確山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4月,為配合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楊靖宇參與領導了確山農民暴動,并取得成功。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革命失敗后,楊靖宇等按照黨的八七會議的要求,再次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在指揮起義武裝與反動軍隊作戰中負傷。1928年春,在負傷未愈時,受黨派遣先后到確山、信陽、開封、洛陽一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期間曾幾次被捕,屢受酷刑,堅貞不屈。脫險后,黨組織派他到上海黨中央學習并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1929年春,楊靖宇調赴東北,滿洲省委派他擔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他化名張貫一,深入撫順煤礦,聯系工人群眾,恢復重建被破壞的黨組織,領導工人同侵占中國煤礦的日本礦主進行斗爭。九一八事變后,黨派他擔任東北反日總會的領導工作,后又派他擔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不久又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11月,楊靖宇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滿,整頓各縣黨組織、抗日游擊隊和義勇隊,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33年初,中共中央在給東北各級黨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一二六指示信中,要求在東北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以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為骨干、聯合其他抗日武裝,共同進行抗日斗爭。楊靖宇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于同年9月領導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任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他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了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同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936年春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同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他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打擊日偽軍,威震東北,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稱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日偽軍將東北抗聯特別是其主力第一路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反復進行所謂“討伐”。在1939年秋冬季東南滿反日偽軍“討伐”作戰中,楊靖宇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于濛江一帶。最后,他只身與敵周旋5晝夜,以無比堅強的毅力,英勇頑強地戰斗著,直至彈盡糧絕,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
楊靖宇犧牲后,殘忍的日本侵略軍無法理解這位英雄的堅強行為,他何以能夠在冰天雪地里長時間被圍困、且完全斷絕糧食的情況下,頑強堅持戰斗。日軍將他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侵略軍也無不為之震驚。抗日戰爭勝利后,為紀念楊靖宇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吉林省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楊靖宇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